「食」在「美」-健康樂活DIY-
|
內容摘要
國內外飲食衝擊
講員何佩穎主任以自身在美國經歷的飲食文化衝擊為例,引發對「食」這件事的思考與啟發。
首先提到東西文化的「食觀」不同,在於「混食」(mixed food) 與「裸食」(naked/original food)的區別,國人的飲食以多樣食材、醬料混合,首重色、香、味俱全。西方則以品嚐食材的原味為首要,不同屬性的食材分開吃,一道接著一道,有所區隔。第二、何主任觀察身邊的美國友人,在正式的用餐時間,一定是放下手邊的工作,離開既有的場域,進到餐廳或是讓人產生愉悅自在的空間氛圍中,好好享受飲食的樂趣氛圍。顯然,西方人對空間使用的功能性界線分明。從空間心理學的角度來看,藉由空間轉換,不僅能提升生活效能、也具有減壓、有助健康的正向作用,新的刺激、新的色彩,新的動力與靈感,都會跟著而來。第三,她在host family 的接待家庭聚餐中,看到美國人對所謂「美食」、「好食」的最高推崇,就是homemade (在家親手做),並將食譜建檔保存、與人分享。何主任感性的說:「我在其中看到一個為未來人生經驗做承傳的文化,為下一代的需要未雨綢繆,不是為了個人,而是看到全體。」
講員何佩穎主任以自身在美國經歷的飲食文化衝擊為例,引發對「食」這件事的思考與啟發。
首先提到東西文化的「食觀」不同,在於「混食」(mixed food) 與「裸食」(naked/original food)的區別,國人的飲食以多樣食材、醬料混合,首重色、香、味俱全。西方則以品嚐食材的原味為首要,不同屬性的食材分開吃,一道接著一道,有所區隔。第二、何主任觀察身邊的美國友人,在正式的用餐時間,一定是放下手邊的工作,離開既有的場域,進到餐廳或是讓人產生愉悅自在的空間氛圍中,好好享受飲食的樂趣氛圍。顯然,西方人對空間使用的功能性界線分明。從空間心理學的角度來看,藉由空間轉換,不僅能提升生活效能、也具有減壓、有助健康的正向作用,新的刺激、新的色彩,新的動力與靈感,都會跟著而來。第三,她在host family 的接待家庭聚餐中,看到美國人對所謂「美食」、「好食」的最高推崇,就是homemade (在家親手做),並將食譜建檔保存、與人分享。何主任感性的說:「我在其中看到一個為未來人生經驗做承傳的文化,為下一代的需要未雨綢繆,不是為了個人,而是看到全體。」
新思維啟動
2015年台灣民眾的代表字心聲「換」,何主任指出「轉換」的動機讓人產生新的思維,進而帶出轉換的行動力。這樣的新思維,是從「心」啟動:
1.簡單明暸 (make it simple),讓自己從煩瑣與過度的需求中掙脫,回歸自在真實;
2.功能界線 (Set Boundary&Function),是隨時的GPS,用以校正偏離並定位自我回到正確的位置與功用;
3.標準流程 (Record Standard Process),是為了分享承傳,讓個人在團體中貢獻心力,達到愛人愛己,利己利人的互助互惠。新思維賦予人改變的動力,讓「慢工出細活」轉換「速」,讓「純與質」轉換「混」,讓「真、品、善」轉換「貪」,讓「美----心中有神有人」轉換過去「自我中心」。
2015年台灣民眾的代表字心聲「換」,何主任指出「轉換」的動機讓人產生新的思維,進而帶出轉換的行動力。這樣的新思維,是從「心」啟動:
1.簡單明暸 (make it simple),讓自己從煩瑣與過度的需求中掙脫,回歸自在真實;
2.功能界線 (Set Boundary&Function),是隨時的GPS,用以校正偏離並定位自我回到正確的位置與功用;
3.標準流程 (Record Standard Process),是為了分享承傳,讓個人在團體中貢獻心力,達到愛人愛己,利己利人的互助互惠。新思維賦予人改變的動力,讓「慢工出細活」轉換「速」,讓「純與質」轉換「混」,讓「真、品、善」轉換「貪」,讓「美----心中有神有人」轉換過去「自我中心」。
有形的食物維繫我的身體,靈魂的食物何處尋?
「食」這個字的組成,上面是個「人」,人裡面有「良」。食代表了人的裡面需要好的東西。不光是為了維繫身體健康運作,也包括滋養活化人最深處的靈魂,這才是全人健康。但人的靈魂食物,何處可得呢?何主任以聖經耶利米書15:16「耶和華─萬軍之神啊,我得著你的言語就當食物吃了;你的言語是我心中的歡喜快樂,因我是稱為你名下的人。」與詩篇36:7-8,提到以色列國有名的先知耶利米與大衛王,都對靈魂食物的尋求與答案:神的話就是是我們生命營響與最重要的食物,是我們心中的歡喜快樂,而「喜樂的心乃是良藥」(箴言17:2)。何主任同時指出,中國字的「罪」為食安問題做了極佳的詮釋,是很有智慧的。「罪」的組成,是目(眼睛)加上「非」,當人的眼睛看得不對,所表現的想法、行為就不對了。人為了利益,眼睛向錢看,以至產生錯誤的行為。聖經中說到:「你的眼睛就是身上的燈。你的眼睛若瞭亮,全身就光明;眼睛若昏花,全身就黑暗」(路加福音11:34)。當我們的眼睛不健康了,就會失去功用,看不到光,同樣的,我們靈魂的眼睛不健康,自然就察覺不到靈魂的黑暗。何主任指出,人都需要真光,讓我們的眼睛看得對、看得清明。從身體的食物到靈魂的食物,這場以「食在美」為主題的講座,讓我們重新看到人生需要的美食,不僅是為了身體的層面,對於能滋養靈魂的美食,也同樣的重要而不能被忽視。
「食」這個字的組成,上面是個「人」,人裡面有「良」。食代表了人的裡面需要好的東西。不光是為了維繫身體健康運作,也包括滋養活化人最深處的靈魂,這才是全人健康。但人的靈魂食物,何處可得呢?何主任以聖經耶利米書15:16「耶和華─萬軍之神啊,我得著你的言語就當食物吃了;你的言語是我心中的歡喜快樂,因我是稱為你名下的人。」與詩篇36:7-8,提到以色列國有名的先知耶利米與大衛王,都對靈魂食物的尋求與答案:神的話就是是我們生命營響與最重要的食物,是我們心中的歡喜快樂,而「喜樂的心乃是良藥」(箴言17:2)。何主任同時指出,中國字的「罪」為食安問題做了極佳的詮釋,是很有智慧的。「罪」的組成,是目(眼睛)加上「非」,當人的眼睛看得不對,所表現的想法、行為就不對了。人為了利益,眼睛向錢看,以至產生錯誤的行為。聖經中說到:「你的眼睛就是身上的燈。你的眼睛若瞭亮,全身就光明;眼睛若昏花,全身就黑暗」(路加福音11:34)。當我們的眼睛不健康了,就會失去功用,看不到光,同樣的,我們靈魂的眼睛不健康,自然就察覺不到靈魂的黑暗。何主任指出,人都需要真光,讓我們的眼睛看得對、看得清明。從身體的食物到靈魂的食物,這場以「食在美」為主題的講座,讓我們重新看到人生需要的美食,不僅是為了身體的層面,對於能滋養靈魂的美食,也同樣的重要而不能被忽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