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潘霍華的成長背景
1906 年 2 月 4 日,潘霍華在德國出生,八個孩子中他排行第六,父親是知名的精神科教授,家庭灌輸潘霍華相當多的美德,也使他的生命結出果子,包括:道德責任感、關懷他人的需要、知識的客觀性、批判性思考、正直、自律、對自己及他人寄與厚望。
潘霍華 21 歲就完成了柏林大學的博士論文《聖徒相通》,他成為神學家的前景大為看好。
放棄納粹體制下的安舒生活
但在 1929 年時完全料想不到,由於納粹歷史情境與所做的選擇,潘霍華預備好要放棄納粹早期核准的教會與大學所帶來的安全庇蔭,而不是妥協留在納粹化的機構裡。
1930 年代,潘霍華花一年時間,在紐約協和神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。他有許多學習,特別是從與兩位同學:非裔美籍的費雪(Frank Fisher)與法籍和平主義者拉薩爾(Jean Lasserre)相處的經驗中。
費雪協助潘霍華參與哈林區黑人教會,潘霍華固定在那裡教主日學,目睹了他們充滿熱情並委身於社會正義、種族平等、人權等目標。後來潘霍華成為合一運動中,領導促進國際和平的倡議者。這一點,讓德國跟隨軍國主義的神學同僚惱怒不已。
為了自由,勇敢挑戰納粹
後來潘霍華回到德國,開始在柏林大學擔任神學講師,前途看好,可悲的是希特勒也正崛起。潘霍華對一群德國牧師組成的討論會演講,是公認所有教會領袖對早期納粹反猶主義,最先也是最好的回應。他主張當國家濫用權力時,教會有義務要挑戰國家;當任何人被國家所害,教會有義務要予以幫助,包括猶太人在內。
潘霍華不停的公開反抗,為了試著保存德國新教的正直,「認信教會」(Confessing Church)於 1934 年成立。認信教會後來成為德國新教反對力量的總部。當他的國家陷在邪惡的掌握中,預備發起戰爭,而德國真正的教會所剩下的那些人,卻無法做出明顯回應。
遭納粹迫害,有機會脫離,卻仍選擇返回
潘霍華於 1939 年 6 月航向美國,第二次訪問協和神學院,心裡想著移民的可能。不過他從未對這樣的決定感到平安,很快就決定返回德國。他的美國朋友、基督教倫理學家李曼(Paul Lehmann)都趕到紐約,試圖說服他留下卻徒勞無功。7 月 8 日,他啟航返回德國。潘霍華登船的那一幕:自願返航,航向已淪為地獄的德國,航向很可能面臨的死亡。
潘霍華返國後,全心全意準備迎接德國的戰敗。他很快加入一個小規模但很重要的反抗團體,其中心是德國軍事情報局(Abwehr),意圖透過暗殺希特勒,來推翻納粹主義。
1940 年 7 月,潘霍華已成為德國軍情局的正式成員,從此擔任雙面諜。這樣的潘霍華,讓人感到十分不安。對大多數人而言,很難想像一位基督教神學家、牧師,竟參與策劃暗殺的會議。許多崇仰潘霍華的人,對此感到難以接受,問那個和平主義者跑去哪裡了?
答案在於潘霍華想要在相當邪惡的情境中,做出負責任的回應,當時情勢之邪惡,以致於沒有一種選擇可以說是真正的「好」,或沒有罪惡感。在這樣渾濁的臨界狀況下,與其枯坐乾等,直到找出絕對的良善,負責任的人必須「捨相對較糟的,選擇相對較好的」。以他為例,他相信這意味著參與策劃暗殺希特勒,而不是看著大屠殺與無盡的戰爭,卻坐以待斃。
獄中生活依然堅定信仰
由於暗殺希特勒的密謀走漏風聲,潘霍華於 1943 年 4 月 5 日遭到逮捕,自此沒有再獲自由。1945 年 4 月 3 日,死刑已經判決。4 月 8 日,他被帶到一個小小鄉村,一所作為臨時囚房的學校教室。 復活節的清晨,潘霍華帶領大家禱告,在安靜的沈思中,因著牢房門被打開而中斷,兩個身著軍服的蓋世太保命令潘霍華出來,跟他們走。潘霍華從容地向每一個人道別後,請求他把自己臨終的遺言帶給英國好友貝爾主教: 「這是終局。然而對我而言,卻是生命的開始!」
脫下囚服赴刑場前,潘霍華先跪在地上熱切地向上帝祈禱,深深感動了在旁的一位德國醫生,他記載:「他是那麼虔誠,那麼確信上帝在聽他的禱告。」到了刑場,他又作了簡短的祈禱,然後步上絞架的台階,勇敢且從容,以至於死。
潘霍華的成長背景
1906 年 2 月 4 日,潘霍華在德國出生,八個孩子中他排行第六,父親是知名的精神科教授,家庭灌輸潘霍華相當多的美德,也使他的生命結出果子,包括:道德責任感、關懷他人的需要、知識的客觀性、批判性思考、正直、自律、對自己及他人寄與厚望。
潘霍華 21 歲就完成了柏林大學的博士論文《聖徒相通》,他成為神學家的前景大為看好。
放棄納粹體制下的安舒生活
但在 1929 年時完全料想不到,由於納粹歷史情境與所做的選擇,潘霍華預備好要放棄納粹早期核准的教會與大學所帶來的安全庇蔭,而不是妥協留在納粹化的機構裡。
1930 年代,潘霍華花一年時間,在紐約協和神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。他有許多學習,特別是從與兩位同學:非裔美籍的費雪(Frank Fisher)與法籍和平主義者拉薩爾(Jean Lasserre)相處的經驗中。
費雪協助潘霍華參與哈林區黑人教會,潘霍華固定在那裡教主日學,目睹了他們充滿熱情並委身於社會正義、種族平等、人權等目標。後來潘霍華成為合一運動中,領導促進國際和平的倡議者。這一點,讓德國跟隨軍國主義的神學同僚惱怒不已。
為了自由,勇敢挑戰納粹
後來潘霍華回到德國,開始在柏林大學擔任神學講師,前途看好,可悲的是希特勒也正崛起。潘霍華對一群德國牧師組成的討論會演講,是公認所有教會領袖對早期納粹反猶主義,最先也是最好的回應。他主張當國家濫用權力時,教會有義務要挑戰國家;當任何人被國家所害,教會有義務要予以幫助,包括猶太人在內。
潘霍華不停的公開反抗,為了試著保存德國新教的正直,「認信教會」(Confessing Church)於 1934 年成立。認信教會後來成為德國新教反對力量的總部。當他的國家陷在邪惡的掌握中,預備發起戰爭,而德國真正的教會所剩下的那些人,卻無法做出明顯回應。
遭納粹迫害,有機會脫離,卻仍選擇返回
潘霍華於 1939 年 6 月航向美國,第二次訪問協和神學院,心裡想著移民的可能。不過他從未對這樣的決定感到平安,很快就決定返回德國。他的美國朋友、基督教倫理學家李曼(Paul Lehmann)都趕到紐約,試圖說服他留下卻徒勞無功。7 月 8 日,他啟航返回德國。潘霍華登船的那一幕:自願返航,航向已淪為地獄的德國,航向很可能面臨的死亡。
潘霍華返國後,全心全意準備迎接德國的戰敗。他很快加入一個小規模但很重要的反抗團體,其中心是德國軍事情報局(Abwehr),意圖透過暗殺希特勒,來推翻納粹主義。
1940 年 7 月,潘霍華已成為德國軍情局的正式成員,從此擔任雙面諜。這樣的潘霍華,讓人感到十分不安。對大多數人而言,很難想像一位基督教神學家、牧師,竟參與策劃暗殺的會議。許多崇仰潘霍華的人,對此感到難以接受,問那個和平主義者跑去哪裡了?
答案在於潘霍華想要在相當邪惡的情境中,做出負責任的回應,當時情勢之邪惡,以致於沒有一種選擇可以說是真正的「好」,或沒有罪惡感。在這樣渾濁的臨界狀況下,與其枯坐乾等,直到找出絕對的良善,負責任的人必須「捨相對較糟的,選擇相對較好的」。以他為例,他相信這意味著參與策劃暗殺希特勒,而不是看著大屠殺與無盡的戰爭,卻坐以待斃。
獄中生活依然堅定信仰
由於暗殺希特勒的密謀走漏風聲,潘霍華於 1943 年 4 月 5 日遭到逮捕,自此沒有再獲自由。1945 年 4 月 3 日,死刑已經判決。4 月 8 日,他被帶到一個小小鄉村,一所作為臨時囚房的學校教室。 復活節的清晨,潘霍華帶領大家禱告,在安靜的沈思中,因著牢房門被打開而中斷,兩個身著軍服的蓋世太保命令潘霍華出來,跟他們走。潘霍華從容地向每一個人道別後,請求他把自己臨終的遺言帶給英國好友貝爾主教: 「這是終局。然而對我而言,卻是生命的開始!」
脫下囚服赴刑場前,潘霍華先跪在地上熱切地向上帝祈禱,深深感動了在旁的一位德國醫生,他記載:「他是那麼虔誠,那麼確信上帝在聽他的禱告。」到了刑場,他又作了簡短的祈禱,然後步上絞架的台階,勇敢且從容,以至於死。